专家论坛

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专家论坛 > 正文

黄俊勇:增强人民群众对良好生态环境的获得感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是我们党的奋斗目标,解决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是执政党使命所在。人心是最大的政治。我们要积极回应人民群众所想、所盼、所急,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提供更多优质生态产品,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优美生态环境需要。”这体现了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基本民生观。我们要将之贯穿于生态文明建设的全过程。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是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根本出发点

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体现的为民情怀由来已久。早在2003年,时任浙江省委书记的习近平同志就在《求是》第13期上撰文《生态兴则文明兴——推进生态建设打造“绿色浙江”》指出“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有利于建设优美舒适的人居环境,生产安全可靠的绿色产品,实现自然资源的永续利用,从而有效改善人民群众的生活质量”,同时强调“推进生态建设,打造绿色浙江,是功在当代的民心工程、利在千秋的德政工程。真正把美好家园奉献给人民群众,把青山绿水留给子孙后代”。

人民群众对优美生态环境的需要日益增长。2014年12月9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指出,“环境承载能力已经达到或接近上限,难以承载高消耗、粗放型的发展了。人民群众对清新空气、清澈水质、清洁环境等生态产品的需求越来越迫切,生态环境越来越珍贵。我们必须顺应人民群众对良好生态环境的期待,推动形成绿色低碳循环发展新方式,并从中创造新的增长点。”2016年1月1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精神专题研讨班上强调,“要坚定推进绿色发展,推动自然资本大量增值,让良好生态环境成为人民生活的增长点、成为展现我国良好形象的发力点,让老百姓呼吸上新鲜的空气、喝上干净的水、吃上放心的食物、生活在宜居的环境中、切实感受到经济发展带来的实实在在的环境效益。”

生态环境是重大民生问题。2016年8月19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卫生与健康大会上指出,“绿水青山不仅是金山银山,也是人民群众健康的重要保障。”2016年8月24日,习近平总书记在青海省考察工作时强调,“多年快速发展积累的生态环境问题已经十分突出,老百姓意见大、怨言多,生态环境破坏和污染不仅影响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而且对人民群众健康的影响已经成为一个突出的民生问题,必须下大气力解决好。”2018年5月1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大会上指出,“把解决突出生态环境问题作为民生优先领域。”

多措并举提升人民群众对良好生态环境的获得感

在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指引下,我国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集中力量攻克了一批老百姓身边的突出生态环境问题。经过数年努力,重污染天气、黑臭水体、饮用水安全、垃圾围城、农村环境等民心之痛、民生之患已经得到大幅缓解,广大人民群众对良好生态环境的获得感明显增强。

(一)人民群众对空气质量的满意度达到高位

习近平总书记曾就大气污染防治提出明确要求。2013年12月10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指出,“有关地区和部门要立军令状,立行立改。”习近平总书记对北方地区冬季清洁取暖,京津冀及周边地区、长三角、珠三角等重点区域大气污染联防联控等也提出具体部署。

全国各地积极贯彻落实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采取了一系列生态环保整治措施,对黄标车、散烧煤、“散乱污”企业等进行专项整治。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中国民生调查”课题组问卷调查(以下简称“民生调查”)发现,受访者对周边空气质量表示满意的比重由2018年的61.7%上升到2020年的81.8%,人民群众对空气质量的满意度达到高位。

(二)人民群众对生活饮用水和周边水体的满意度持续改善

习近平总书记对水污染防治作出重要论述。2014年12月12日,习近平总书记就南水北调中线一期工程正式通水作出指示,要求“先治污后通水、先环保后用水”“深化水质保护”“不断造福人民”。2017年5月26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十八届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四十一次集体学习时指出,“要加强水污染防治,严格控制七大重点流域干流沿岸的重化工等项目,大力整治城市黑臭水体,全面推行河长制,实施从水源到水龙头全过程监管。”

在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指引下,全国各地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加强水污染控制,碧水保卫战成效显著。民生调查数据显示,受访者对生活饮用水的满意度从2018年的58.5%上升到2020年的78.1%;对周边水体质量表示满意的比重由2018年的43.1%上升至2020年的63.7%。

(三)人民群众对生活垃圾处理满意度提升明显

随着人民群众生活水平提高,生活垃圾产生量不断攀升,生活垃圾的收集处理和设施建设的“邻避”问题一直困扰着广大人民群众,一时难以得到破解。对此,2016年12月21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召开中央财经领导小组第十四次会议时指出“普遍推行垃圾分类制度”。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这项工作关系13亿多人生活环境改善,关系垃圾能不能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处理,关系垃圾处理中的‘邻避’困局能不能从根本上破解。”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增强文明素质教育,把垃圾分类知识纳入国民教育体系,从幼儿园抓起,培养全社会良好习惯。要加强生活垃圾‘四分类’处理的系统性设施建设。”

近年来,全国各地在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指引下,积极开展生活垃圾分类试点和设施建设,取得一定成效。民生调查数据显示,2020年受访者对生活垃圾处理表示满意的比重为77.9%,比2018年高16.7个百分点。

(四)农村居民对农村人居环境满意度不断攀升

农村人居环境是困扰广大农民群众的问题,也是习近平总书记一直牵挂的问题。2014年12月13日至14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江苏考察工作时指出,“解决好厕所问题在新农村建设中具有标志性意义,要因地制宜做好厕所下水道管网建设和农村污水处理。”2016年4月25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安徽凤阳县小岗村主持召开农村改革座谈会时强调,“改变农村许多地方污水乱排、垃圾乱扔、秸秆乱烧的脏乱差状况,给农民一个干净整洁的生活环境。”2016年12月21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召开中央财经领导小组第十四次会议时指出,“加快推进畜禽养殖废弃物处理和资源化”,“这项工作关系六亿多农村居民生产生活环境。”

近年来,全国各地因地制宜开展农村人居环境综合整治。民生调查数据显示,2020年农村受访者对总体生态环境状况表示满意的比重为83.6%,认为生态环境状况有所改善的比重为78.3%。农村受访者对空气质量、周边水体、饮用水、生活垃圾处理等表示满意的比重也在不断提高。

改善环境民生须在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指引下久久为功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取得前所未有的成效,广大人民群众对生态环境质量的满意度也不断提升。但这同建设美丽中国的目标相比、同人民对美好生活的新期待相比,仍有一定差距。2021年4月30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十九届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二十九次集体学习时强调,“要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集中攻克老百姓身边的突出生态环境问题,让老百姓实实在在感受到生态环境质量改善。要坚持精准治污、科学治污、依法治污,保持力度、延伸深度、拓宽广度,持续打好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要强化多污染物协同控制和区域协同治理,加强细颗粒物和臭氧协同控制,基本消除重污染天气。要统筹水资源、水环境、水生态治理,有效保护居民饮用水安全,坚决治理城市黑臭水体。要推进土壤污染防治,有效管控农用地和建设用地土壤污染风险。要实施垃圾分类和减量化、资源化,重视新污染物治理。要推动污染治理向乡镇、农村延伸,强化农业面源污染治理,明显改善农村人居环境。”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生态文明建设已经纳入中国国家发展总体布局,建设美丽中国已经成为中国人民心向往之的奋斗目标。”在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指引下,我们仍须坚持不懈、奋发有为,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持续为广大人民群众提供更多优质生态产品,努力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丽中国。


(作者系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资源与环境政策研究所挂职干部)


来源:乡村振兴网


返回顶部